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

樟樹的歷史旅程

《字遊台灣》腦──樟樹的歷史旅程

【游永福】
  由於日本當局一直對外擴張,必需積極攫取物資而為後盾,於是台 灣總督府在將製腦產業歸類為國防產業之時,也擬定了相關優惠措施 ,以鼓勵樟腦之產製,其一、男性製腦從業人員免服兵役,目的是維 持腦丁人數的穩定。其二、製腦從業人員生活物資充分供應,目的是 為吸引更多人加入製腦行列……。
  禁地.禁地
  在八八水災中受到重創的甲仙鄉小林村,有個小聚落叫做「禁地」 ,一直引人遐想引人好奇。
  到底?這是個男人不准進入的「美人窩」?
  還是女人不宜跨越雷池的「賊頭窟」?
  抑或是閒雜人等不准擅闖的軍事要地呢?
  在民國四十八年間,其後被官方雅化為「錦地」的禁地,只有三戶 退伍軍人居住──這與美人窩的遐想大有落差;而三戶岳姓等退伍軍 人雖出身軍旅,但都講理,所以與賊頭窟扯不上邊;至於軍事要地, 耆老都說:此地一直未曾有軍方單位進駐。那麼這處禁地,到底所禁 為何?地名,又是起自何時?
  民國九十六年,在進行甲仙褒忠義民亭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之調查時 ,發現來自台中東勢的客籍「腦丁」賴阿立,在日治昭和三(1928) 年,是轉寄留於甲仙庄東阿里關內埔角四番戶──這樣的資訊,讓我 眼睛為之一亮,因為甲仙庄,即今甲仙鄉;東阿里關,包含甲仙埔、 四社寮、薑黃埔、阿里關與小林等五個庄,屬今甲仙鄉之東安、西安 、和安、關山與小林等五個村範圍;埔角,即今小林村的五里埔。那 麼,內埔角又何所指呢?清朝時期,一直設關守隘的阿里關庄,是平 埔族大武(土龍)社群來到南仔仙溪流域居住的最北極限了,到了日 治明治三十七(1904)年,日本警方才強制遷移七戶阿里關庄的平埔 住民與後堀仔溪山區的平埔族散居戶,來到今小林河谷東方的埔地集 居,而成立了小林庄,因此南仔仙溪流域的發展,可說是呈由南而北 的態勢。所以內埔角,指的是埔角之南,依地緣關係,正是「禁地」 無誤。
  那麼,腦丁與禁地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?
  腦丁,有男也有女?
  砍伐樟樹熬製樟腦的從業人員叫做「腦丁」,熬製樟腦的過程稱為 「格腦」,格腦的處所叫「腦寮」,格腦的設備叫「腦灶」,格出的 產品叫「腦油」──這些,都是製腦產業的相關詞語。而「丁」字, 從來都是指述男性,但到了日治時期卻有了微妙的變化,如《台灣樟 腦專賣志》143-144頁所載之「明治三十八(1905)年蕃薯寮廳的腦 灶與腦丁數」──地點:計13處;腦灶:171灶;腦丁:男227人,女 52人──在是項記載裡,女性竟也涵蓋在腦丁之列,真是有趣!為了 確認是否真有女性腦丁存在,近期趁客家調查之便仔細查證,果然找 到了實例,這位女性腦丁名叫羅謝氏五妹,與任職「製腦業腦長」的 先生羅丁山,原在旗山郡蕃地河表湖(屬今高雄縣那瑪夏鄉)從事製 腦工作,是於昭和十五(1940)與十六(1941)年,分別出來甲仙庄 寄留居住。
  會出現女性腦丁,應是日夜熬製樟腦──即蒸餾樟腦之生火、添柴 、顧火與添水等等灶腳工作,極須耐心,由女性來擔當最為適合;且 女性,亦善於飲食的料理,對於從事砍鋸、搬運與刨削樟樹,還有準 備柴火等粗重工作的男性腦丁,最能體貼照顧。
  腦丁執業牌照
  由於台灣總督府是把製腦產業歸類為國防產業,為減少產製與擔送 過程發生疏失,所以製腦地區皆設有關卡管制,須持有蓋上「台灣總 督府專賣局印」九個大字的「腦丁執業牌照」薄木片(高、寬、厚= 9cm×7cm×0.9cm),才能進入製腦地從事相關業務,於是,甲仙庄 內埔角這處昭和年間的第二階段回鍋製腦重地,對砍伐樟樹熬製樟腦 的從業人員以外的人士來說,確是個閒雜人等不得擅闖的國防產業要 地了,於是「禁地」之地名便出現啦!
  都是樟腦惹的禍
  明鄭時代甚至更早的荷治時期,台灣即有樟腦外銷的記錄,因為除 了中、西醫藥,樟腦更運用於香料、薰香、防蟲、防腐等等民生用途 ,市場有其一定的需求。到了西元1868年,為了樟腦的利益,英艦曾 來襲安平港,史家還以「樟腦戰爭」來稱呼這一事件。又到西元186 9年,美國人John Wesley Hyatt以精製樟腦與硝酸纖維素為配方── 亦即將樟腦油硝化,成功產製出合成樹脂賽璐珞(Celluloid),可 用來製作鈕釦、梳子、乒乓球、唱片、人偶、人造絲、染料、塗料、 安全玻璃等等日常生活用品,讓樟腦的應用更上一層樓。1880年代, 以賽璐珞製成的「膠質乾版」──亦即照片之軟片,由於攜帶方便, 更被廣泛運用於攝影術,接著又運用於電影工業,其後由於電影工業 蓬勃發展,樟腦,乃成了極為重要的經濟物資;西元1887年,諾貝爾 (1833-1896)以賽璐珞為重要配方,讓無煙火藥有了穩定的質性; 隔年,更正式用來製造砲彈與彈藥,由於殺傷力驚人,所以不但改變 了戰爭的型態,更讓樟腦成了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。
  由於日本當局一直對外擴張,必需積極攫取物資而為後盾,於是台 灣總督府在將製腦產業歸類為國防產業之時,也擬定了相關優惠措施 ,以鼓勵樟腦之產製,其一、男性製腦從業人員免服兵役,目的是維 持腦丁人數的穩定。其二、製腦從業人員生活物資充分供應,目的是 為吸引更多人加入製腦行列──是項措施,據耆老指述,在征戰不休 而物資逐漸困頓的昭和後期,更是明顯。
  原始森林的消失
  那麼,台灣總督府是如何來積極攫取台灣的樟腦資源呢?樟樹幹在 砍伐之後,是以「錛仔」來刨削,接著即進入日夜不停的蒸餾工序, 所需柴火,除了應用蒸餾後的樟木片,更需砍伐其他樹木才夠用,所 以腦寮周遭的樹木便難逃厄運了!《漢文台灣日日新報》於1905年8 月24日更有如下報導:
  「嘉義製腦組合,自明治三十七年開辦以來,事屬創始,阿里山方 面,有陳海舊製腦地一所,設立腦灶二百粒,日出腦四、五斤不等, 連腦油計算,每月每灶可得利貳拾餘圓。該處地段遼闊,樟木甚多, 預算製造料足敷三十年之用;然所以出腦不多者,實因樟木被森林所 蔽,不見天日,以致腦質較劣;近來腦丁設法將雜木伐除殆盡,俾樟 木得受日月精華,將來出腦日旺一日,勢必所然也。」
  上項報導談的雖是阿里山的樟樹與製腦景況,然對於全台灣茂密的 原始森林來說,狀況都是一樣的,也就是說為了提昇腦質,將樟樹以 外的樹木伐除殆盡,倒成了必要之惡。更由於樟樹在生態分布上,向 來純林較少而散生較多,所以在進行製腦作業的時候,一併伐除其他 樹木便顯得理直而氣壯。
  於是,在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,台灣的原始森林,乃有了空前絕後 的大浩劫。

From : 中國時報 05/人間新舞台 2010/02/28

沒有留言: